神农架有着“华中屋脊”
之称,面积广袤,千峰陡峭,万壑幽深,人迹罕至。
千家坪以西六十公里处的深山老林中,一行十多人正在开山涉水,艰难跋涉。
穿着一身棕褐色迷彩服的陈晓,从队伍最前面返回,向宗越及另一位老者颔首致意,“宗老,王所长,天色将黑,前面刚好有一处靠近水源的宽敞地儿,我打算把今晚的宿营地,放在那儿。”
宗越抬手看了下腕表,时针停在中午十一点多。
这一带地磁紊乱,机械表指南针什么的根本不管用。
之前遇到过这种事,老爷子也不慌张,问道,“几点了?”
陈晓佩戴的是电子表,没受影响,“下午四点二十,不过,山林里天黑的早……”
宗越看向身边的老者,“老王,你的意见?”
这位老者叫王善才,湘北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,著名的古人类研究学家,曾破译著名的“巴人之谜”
。
他还是十年前中科院组织神农架考察的队员之一,神农架野人研究协会会长,曾多次进出神农架,对神农架地区相当熟悉。
故而宗越会征询他的意见。
这不是宗越第一次进入神农架林区。
今年二月份,他带着陈晓几人,以寻找神农架野人的名义,进山寻找了将近半个月。
但人地生疏,又加上天气寒冷,一无所获。
四月份,宗老回港,从福伯那要来一份虎博出具的证明书,又从卢灿那里拉来六百万港纸的赞助,再度来到汉口。
这次,宗越以虎博的名义,联合湘北文物考古研究所,成立“神农架神秘生物联合考察”
项目组。
他任组长,王善才任副组长,两人率领几名研究员以及五六名安保及脚夫,再度出征神农架。
与上次盲人瞎马的乱找一气不一样,王善才很有经验,以神农架林区外围重镇千家坪为前进基地,打算稳扎稳打,一点点探索。
此举正合宗老心意。
王善才拄着藤杖,抬头看了看天色,笑道,“前面是千丈峡,很窄,溪道难走,穿过去至少要一个多小时,那时天真黑了。
在这歇一晚,明天再出发,挺好。”
宗越笑着点了点头,“那就安排宿营。”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