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京老城南的巷陌深处,青砖黛瓦的城隍庙静静矗立了六个世纪。1937年冬月,这座始建于明初的庙宇,在漫天烽火中成为了最吊诡的避难所。当日军铁蹄踏破金陵城门,城隍殿的琉璃瓦突然泛起幽蓝微光,檐角铜铃无风自响,惊得扫荡的士兵仓皇后退。这般异象在血腥屠城中反复上演,以至于日军宪兵队贴出告示:"皇军不拜支那鬼神,但城隍庙方圆百步内禁止入内。"这座被战火遗忘的孤岛,就这样庇护了七百余名妇孺整整四十天。
一、琉璃瓦上的幽蓝微光
1937年12月13日清晨,秦淮河上飘着薄雾。城隍庙管香火的王老道像往常一样推开朱漆山门,却见往日熙攘的庙前广场上,横七竖八躺着几十具尸体。北风卷着焦糊味掠过,远处传来零星的枪声。他慌忙要关庙门,忽见十几个黑影跌跌撞撞扑到台阶前——是隔壁绸缎庄的伙计背着受伤的掌柜,后面跟着几个披头散发的妇人。
"道长救命!日本兵在街上..."话音未落,街角传来皮靴踏地的闷响。王老道不及细想,拽着众人闪身入庙。就在此时,正殿屋脊的琉璃瓦突然泛起蓝光,像泼了层冷冽的月光。追来的日军小队骤然止步,带队的少佐眯眼看着这诡谲光晕,突然抽出军刀劈向庙门。刀锋离门槛三寸处,仿佛撞上无形屏障,"当啷"一声脱手飞出,直插进三米外的青石板。
这离奇一幕被躲在暗处的美国传教士约翰·马吉用16毫米摄像机偷偷记录下来。他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:"琉璃瓦的蓝光如同液态的冰,日军士兵的面部肌肉在抽搐,就像看见最恐怖的恶鬼。"此后每逢日军靠近,瓦片就会泛起蓝光,最诡异的是这种冷光只在白天可见,入夜便消失无踪。
二、城隍爷的供桌下
庙里很快挤满了逃难者。东厢房躺着二十多个伤患,西跨院塞满妇孺,连香案底下都蜷缩着孩子。第五天夜里,三个日本兵翻墙进来,手电筒光束扫过正殿里的难民。突然供桌上的烛台齐齐自燃,城隍塑像的眼珠在火光中诡异地转动。领头的军曹怪叫一声,佩刀"咔嗒"掉在地上,三个士兵连滚带爬逃出庙门。
这夜过后,城隍显灵的消息在难民中传开。裁缝铺李寡妇说看见城隍爷的袍角无风自动,茶馆伙计发誓听到塑像开口说"莫怕"。更离奇的是,每天清晨供桌上都会出现新鲜米粮,有时是半袋糙米,有时是几捆青菜。王老道发现后厨的米缸总吃不完,明明只余三升陈米,却舀了二十天不见底。
日本随军记者今村守之助在回忆录中提到这桩怪事:"司令部派工兵用探雷器检查过,确实没有地道。军医怀疑是集体幻觉,但当宪兵队准备强攻时,所有士兵都突发癔症,说看见青面獠牙的鬼卒。"这种超自然震慑持续到次年1月22日,南京秩序初步恢复时,庙里难民才陆续离开。
三、石敢当的秘密
2001年庙宇修缮时,工人在正殿地基下挖出个青石匣子。里面除了明代地契,还有卷泛黄的《显灵录》,记载着崇祯七年大旱,城隍托梦指引百姓挖出泉眼的旧事。最令人震惊的是匣底压着块黝黑陨铁,经检测含有大量未知磁性物质。文物专家推测,这种特殊合金在特定温湿度下会产生光电效应,或许就是当年瓦片蓝光的源头。
而关于永不见底的米缸,地方志编纂者在1938年的巡查报告里找到线索:庙后墙根有条半塌的涵洞,通往早年被封的明代粮仓。至于夜半异响,很可能是流浪猫在废弃地道穿梭引发的回声。这些零散的"神迹",在极端恐惧中经过口耳相传,最终编织成震撼人心的护民传说。
如今城隍庙香案前仍供着当年的铜烛台,烛泪凝结成奇异的螺旋纹。每逢阴雨,老辈人就说这是城隍爷在数当年救下的人命。那些在至暗时刻被奇迹庇护的幸存者,直到九十年代还会在冬至日回来,在银杏树下烧一叠往生纸钱。纸灰飘过重檐歇山顶,仿佛六百年前敕建此庙时,冥冥中早埋下了守护的因果。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天空小说网【tkxs.cc】第一时间更新《九州民间志》最新章节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